荣格的故事始于北京胡同里一次偶然的“越界”,10岁那年,她在什刹海冰场第一次接触单板滑雪,却因训练场地限制,不得不翻越围栏进入夜间关闭的滑雪模拟训练区。“其他孩子被教练领着走大门,她却总说‘围栏外的雪更厚’,”她的启蒙教练张毅回忆道,“这种骨子里的不安分,后来成了她创造力的源泉。”
这种“翻越围栏”的勇气,在2022-2025赛季彻底释放,当传统训练模式强调动作标准化时,荣格却在瑞士秘密集训中研发出“双轴偏转1440度接反向抓板”——一个连国际雪联技术手册都尚未命名的动作,2025年1月,她在世界杯卡尔加里站首次展示该动作,裁判席一度因评分标准争议中断比赛20分钟,她以“突破评分体系上限”的表演夺金,国际雪联次月紧急更新了自由式滑雪评分代码。
荣誉背后,荣格的道路布满荆棘,2023年世锦赛失误后,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对她“街头风格”的质疑,某体育评论员甚至称其“杂技式滑雪破坏项目传统”,面对压力,她在个人视频日志中回应:“雪场没有围墙,如果有,我就把它变成起跳台。”

这场风波反而推动她与运动科学团队开发出“神经-肌肉协同训练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脑电波与肌肉微震颤,她能在跳跃前0.3秒调整空中姿态,2024年北京体育大学发布的《极限运动神经动力学研究》中,荣格成为全球首个被标注为“预测-自适应型”运动员。

荣格的意义早已超越奖牌,她带动的新型训练模式,正引发中国冰雪运动的链式反应:
随着2026年米兰冬奥临近,荣格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将缺席部分商业活动,投身于“极地环境模拟计划”——在青藏高原冰川搭建的实验室中,研究极端气候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她的科研笔记里写着:“气候变暖正在改变雪质,我们必须比天气跑得更快。”
这种前瞻性正获得国际认同,2025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与她的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开创了运动员参与气候研究的先例,挪威体育科学家约翰·霍尔斯特坦言:“荣格让世界意识到,极限运动员可以是科学家、环保者,甚至是未来文明的探路者。”
荣格的休息室里贴着一幅抽象画:无数色块从画框边缘迸发,标题是《边界之外》,这或许是她职业生涯的隐喻——当人们还在争论“传统与创新”的边界时,她已构建起全新的坐标系。
“体育的终极意义不是征服场地,而是拓展人类感知世界的维度,”她在最近一次TED演讲中说道,“十年前我翻越的是物理的围栏,现在我们要翻越的是认知的围栏。”台下,国际奥委会主席轻轻鼓掌,身后大屏幕正显示着她刚提交的“动态评分系统”提案——一个允许裁判根据实时环境参数调整权重的算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