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军事训练基地,清晨六点,天光微亮,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声,中国击剑队的运动员们迅速集结,开始了一天的训练,这不是普通的训练场,而是他们为期三周军事化训练的最后一程,在这个春天,国家击剑队的队员们暂时告别了熟悉的剑道,投身于全新的“战场”。
2025年初春,中国击剑队全体队员和教练员集体开赴军事训练基地,开展了为期21天的封闭式军训,这次特殊训练是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强化思想”系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军事化管理和训练,磨练运动员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凝聚力。 严格而充实,包含队列训练、战术基础、野外拉练、国防教育等多个模块,在教官的指导下,队员们从最基础的站军姿、走队列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具挑战性的体能训练和团队协作项目。
“最初确实有些不适应。”女子花剑主力队员孙一文坦言,“击剑训练更注重技术和战术,而军训则要求完全不同的身体控制和心理状态,但正是这种转变,让我们发现了自己新的潜力。”
这并非中国击剑队首次开展军训,早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周期,队伍就曾组织过类似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些经历过军训的队员在奥运赛场上表现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有目共睹。
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表示:“军训已经成为我们备战大赛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特殊训练,队员们不仅提升了体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纪律性、执行力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竞技体育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本次军训在以往经验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升级,训练内容更加贴近击剑运动的特点,增加了心理抗压训练、模拟比赛场景等内容,教官团队还与教练组密切合作,设计了多项针对击剑运动员的特殊训练项目。
对大多数击剑运动员来说,军训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东京奥运会冠军孙一文透露,最初她对暂停技术训练有所顾虑,但很快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军训中的很多内容其实与击剑是相通的。”孙一文说,“比如站军姿锻炼了我们的核心力量和稳定性,这对击剑的攻防动作很有帮助,战术训练则增强了我们的空间感和时机把握能力。”
男子重剑队的董超对此深有体会:“击剑被称为‘物理象棋’,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和瞬间决策能力,军训中的战术训练让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野外拉练项目,在长达20公里的行军途中,大家互相鼓励、协作前行,没有一个人掉队,这种团队精神正是击剑运动所需要的——虽然在赛场上是对手,但在场下是一个整体。
本次军训并非简单的体能训练,而是融入了大量科学元素,训练团队根据每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项目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体能教练张博士介绍:“我们为不同剑种的运动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比如花剑运动员更注重敏捷性,重剑选手需要更强的爆发力,佩剑选手则对速度和耐力有更高要求。”
心理训练也是本次军训的重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队员们学会了更好地控制情绪、应对压力,心理教练团队还模拟了奥运会比赛场景,帮助运动员提前适应大赛氛围。
“击剑比赛往往在电光火石间决定胜负,心理状态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影响结果。”中国击剑队心理顾问李教授表示,“军训为运动员提供了极佳的心理韧性训练机会,这种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能力将在奥运赛场上发挥关键作用。”
随着军训结束,队员们已经重返剑道,投入到紧张的奥运备战中,但军训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队伍的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团队氛围更加融洽,队员们的训练态度也更加积极主动。
中国击剑队总教练雷声表示:“军训成果已经开始转化为训练效果,队员们更加专注,更能吃苦,面对高强度训练时也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这些品质对我们备战奥运会至关重要。”
中国击剑队已经获得了巴黎奥运会多个项目的参赛资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队伍将参加一系列国际赛事,以赛代练,检验训练成果,同时争取更多奥运积分。
中国击剑队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传统,从1984年栾菊杰夺得首枚奥运金牌,到2008年仲满实现男子击剑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东京奥运会孙一文摘金,一代代击剑人用汗水铸就荣耀。
这支队伍正在传承前辈精神的同时,不断创新训练方法和管理模式,军训作为特色备战活动,已经成为培养队员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巴黎奥运会即将来临,中国击剑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剑坛,中国选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站上最高领奖台,而这次军训所锻造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将成为他们迎战世界强敌的重要武器。
随着最后一批队员完成军训汇报表演,中国击剑队的特殊训练画上了圆满句号,但对这支队伍而言,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带着军训淬炼的钢铁意志和团队精神,中国剑客们已经剑指巴黎,准备在奥运赛场上再创辉煌。
未来几个月,中国击剑队将进行更为系统和精细化的备战训练,军训中培养的纪律性、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转化为训练场上的每一滴汗水、比赛中的每一次交锋,当巴黎奥运会来临之时,这支经过特殊淬炼的队伍,必将在剑道上展现中国击剑的新风采。